上世纪60年代,火箭院有“十八勇士”

发布时间 : 2017-11-21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离开熟谙的岗位,闯入陌生的领域,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上世纪60年代,18名来自七机部一院(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的运载火箭设计师,听从国家召唤,转入卫星研制领域。在中国航天史上,他们被称为“18勇士”。
  1967年5月,为了保证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工程按计划进行,在钱学森的建议下,中央军委决定将研制卫星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即后来的七机部五院,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新五院”),由钱学森主持筹建工作,并担任首任院长。

                   


△钱学森在协调技术工作

                                      
  为加快卫星研制进度,钱学森决定加强新五院的总体设计力量。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已经具备较强的总体设计能力的火箭院。1967年7月,他将时任火箭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孙家栋调到新五院,担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主持卫星的设计工作。

                        


△孙家栋(摄于在火箭院工作时期)

           
  孙家栋当年虽只有38岁,但已是独当一面的专家。他曾以“全满分”的成绩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并在火箭院“1059”、东风二号等多型导弹、运载火箭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不过,仅仅一位专家仍不能满足卫星总体设计力量的缺口。于是,钱学森决定再从火箭院调一批设计师到新五院。他和孙家栋按专业类型和技术特长选人,用两个月的时间确定了这样一份名单:
  戚发轫、沈振金、韦德森、张福田、彭成荣、尹昌隆、朱福荣、孔祥才、王壮、杨长庚、王大礼、张荣远、刘泽光、郑忠琪、林殷定、鲁力、王一方、洪玉林。
  这18名设计师都是火箭院的骨干,能力很强。其中,戚发轫已是火箭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八室副主任。他们加入新五院后,立即在钱学森、孙家栋的领导下开展卫星设计工作,对卫星原来的研制方案和研制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确保了卫星既满足任务的技术要求,又不耽误整个工程的发射进度。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卫星入轨后,播放出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完成了所承担的试验任务。

                         


△科研人员组装“东方红一号”卫星


  在完成“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任务后,孙家栋和“18勇士”再接再厉,既“创业”又“授业”,不仅研制出了科学试验卫星、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等一系列卫星,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研制卫星的人才,为我国卫星、探测器、载人飞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拟图:“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分离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