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火箭院科技人员为何还有肉吃?
发布时间 : 2017-08-24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1961年左右)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了,而对于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那时,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很多地方粮食供应出现短缺,很多人吃不饱。当时正在进行“两弹”研制的人员,也遭遇了粮食紧缺的状况。但在那段时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乃至整个国防部五院的科技人员却有肉吃,有豆浆喝。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火箭院属于军队编制,生活标准与部队等同,但是,随着经济形势日渐困难,除高原部队外,生活标准都在降低。有老同志回忆,当时,科技人员的伙食标准是“2611”,意思是:每月只有26斤粮,1两食用油、1两肉。在最困难的时候,后面的“两个1”就变成了“每餐1个馒头,1角钱干菜汤”。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人员仍然加班加点,苦心研究。当时,负责国防科技工业的聂荣臻元帅对此专门做出规定:各研究院所零点必须熄灯,要求大家按时休息。但没过多久,就有人向聂帅汇报:在五院和原子能研究所,每到晚上,超过12点后,有的同志就躲到厕所里看书,有的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图纸。白天把干粮省下一个,留到晚上吃。
后来,因为粮食定量不够,更由于副食品严重缺乏,营养跟不上,很多科技人员出现了浮肿、夜盲等病症。据统计,当时国防部五院全体员工中,患浮肿病的人就有七成以上,仅火箭院就有2500余人出现浮肿。
老同志朱骏仲在回忆文章中提到,1960年左右,他和同事们已经开始打柳叶,和在面里做柳叶饼充饥,以减少粮食用量。“可是,打了几天之后,上级告诉我们不用打了,因为不知怎么搞的,这件事被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知道了,他指示不要这么干了。”
原来,为了解决科技人员“吃饱、吃好”的问题,聂荣臻元帅向各大军区“募捐”。在自身也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没过多久,几大军区、海军部队紧急调拨给国防科研战线一批猪肉、黄豆、鱼、海带、鸡蛋等副食品,还有各种水果。这在当时都是无比珍贵的东西,有钱也买不到,而且数量比预想的多得多。聂荣臻元帅特别要求:“这些副食品一律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分配给科研第一线的专家们。领导、行政人员一两也不能分!”
这批物资,极大地缓解了火箭院供应紧张的状况。各级领导、政工干部也确实是严格执行了聂荣臻元帅的要求,“不吃一口,不拿一两”。这些肉、鱼、豆被大家称作“科技肉”“科技豆”“科技鱼”,成了那个时期最暖心的名词之一。
很多老同志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在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的同时,火箭院专门组织人员到内蒙古猎杀黄羊。黄羊在现在是保护动物,但在当时,猎杀黄羊是政治任务。据资料记载,1961年冬到1962年冬,火箭院组织了一支20余人的打猎队,在甘肃、内蒙等地打猎,猎杀的黄羊都运回院里,为员工提供肉食。同时,火箭院还组织过捕鱼队,到青海湖捕鱼,还兴办过农场,自己种粮食,自己养殖。
如今的人们,吃一顿肉、吃一个鸡蛋、喝一杯豆浆都不算什么。可在当时,这都是需要全国支持才能供应得起。而在中央领导、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支持下,科技人员们也没有辜负期望,成功地完成了“两弹”研制,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