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仿制苏联P-2导弹而成的“东风一号”导弹,于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枚对中国航天具有重要意义的导弹,是集全国之力,通过大力协同才得以横空出世的。
“东风一号”导弹的仿制工作从1958年5月正式开始。在很多人看来,比起自行研制,仿制工作要轻松很多。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技术基础十分薄弱,不要说自行设计了,就是仿制也绝非易事。当时,导弹的设计单位和承制厂在仿制过程中遇到了“四大难题”:原材料品种规格不全,生产设备不足,图纸资料不齐,工厂技术力量薄弱。
面对这样的难题,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与组织下,全国各单位、各行业都参与到其中。1958年,按照航空工业委员会的要求,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配合的一机部共同制定了“P-2武器系统任务分配表和各承制单位完成任务的时间表”。
据统计,当时作为参加仿制单位列入任务分配表的一机部一级协作厂25家,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铁道等部门的协作厂140余家。实际上,后来直接或间接参加仿制的单位多达1400个。
于是,“东风一号”导弹的零部组件和原材料是这样完成的:
发动机在沈阳一家工厂进行仿制;
各种铝合金棒材、型材、板材产自哈尔滨;
各种规格的钢材和特种钢材产自鞍钢和抚钢;
专用轴承产自洛阳;
部分控制系统的仪器设备在宝鸡生产;
酒精等推进剂产自兰州、北京和天津;
专用运输车产自齐齐哈尔和大连;
制造设备来自东北、上海、天津、武汉;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
而这些,只是当时参与到仿制工作单位的一小部分。这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故事。
导弹没有生产基地,1958年6月,中央决定将当时还属于二机部的飞机修理试制厂,也就是如今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纳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试制导弹的总装厂(1959年2月,明确划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制)。一个6000多人的大厂,在哪里都算是“宝贝”,却二话没说就“转了专业”。
作为润滑油的协作单位,当时的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在既无样品,又无其它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仅凭一份技术文件,硬是用含蜡量较低的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研制出了凝固点在零下45摄氏度的L-1润滑油,解决了舵机用的液压油问题。
通过全国大协作的方式,我国自行解决了仿制导弹所需要的近三分之二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在华的专家,并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导弹研制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同年3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迅速完成提前选调给国防部五院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通知》,从全国选拔高校毕业生从事导弹研究工作。仅仅这一年,就有4000多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走入航天,比例占到了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1%。
……
就是通过这样的大力协同,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中国人成功发射了自行仿制的第一枚导弹。
|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