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21人是“海归”

发布时间 : 2017-08-24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对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你知道吗,这23位受表彰的科技专家中,除于敏、钱骥没有国外留学与侨居经历外,其余的专家不是归国华侨就是归国留学生,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海归”。

  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1位有留学经历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经在国外工作过一年以上,即具有“华侨”身份。曾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的6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孙家栋、屠守锷、任新民、黄纬禄、姚桐斌,均有海外留学经历。
  从原留学国家来看,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最多,依次是美国(10位)、英国(4位)、德国(2位)、前苏联(2位)和法国(1位)。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多数取得较高学位。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前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研制的缘故。
  从回国时间来看,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为最多(仅周光召为1961年归国),达12人,新中国成立前归国的为9人。
  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在事业上,他们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享有巨大的学术声誉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归国的决心。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回国,甘于寂寞,隐姓埋名,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首次氢弹空中爆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