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这是航天人扎根在心里的质量理念。那么从事质量工作的航天人是什么样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质量处副处长陈思舟是个典型,他以追求质量而“著称”,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同事们笑称他患有质量“强迫症”。
当天文档及时归类
打开陈思舟的电脑,两大类文件赫然可见:综合性文件和型号文件。前者按日期排序,后者再根据类型进行区分,如“验收评审”“设计文件”“外协产品”等,重要的工作还标明了日期和内容。查阅的时候,十分方便。
这要归功陈思舟的好习惯,他不论工作多忙、加班到多晚,每天都要将当天的工作内容及时归档。
有一次火箭出厂前,陈思舟要组织生产单位验收产品、组织外协单位签订承诺书、编写出厂报告等,忙得没日没夜。即便这样,他不管多晚,都坚持把文件一一整理好再回家。他说:“平凡、重复的工作,也要坚持不懈做到最好。”
反复确认心里才有底
干一行,知一行,陈思舟认为,质量主管必须全面掌握型号产品的技术状态、生产流程、性能指标参数等。他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各车间承制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种类、数量、图号等,一有空他就拿出来反复翻阅。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专业方面或许暂时达不到精通但是图号、产品信息必须准确,与人沟通绝不能犯低级错误。
撰写某型号产品出厂前评审报告时,有一个保险阀的结构,陈思舟研究不明白,于是“强迫症”犯了的他,向产品生产车间的工艺员逐个请教。到了汇总报告的时候,他还是觉得不放心,又挨个给主管设计师打电话,打破砂锅问到底,直至掌握了产品机理才踏实。
口说无凭 眼见为实
去年,某型号地面设备即将装车发往发射场。其中部分产品上午才改装完,下午就要完成验收评审。然而,这些产品中除一项是新制产品之外,其余15项都返修过。
兄弟单位主管人员说,这15项产品都在合练时通过了评审,所以这次只需要评审返修过程即可,第二天就能顺利装车。但现场的质量人员并没有见过之前的评审报告和结论,这时,陈思舟又犯了“强迫症”。
如果合练的时候没有评审,那返修时的生产过程是否确认过?如果没有确认,产品就交给发射场了,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找到当时的评审报告。
忙完现场的工作,回到办公室,陈思舟和质量主管仔细查阅历史文件,终于查到了合练产品出厂前的验收评审报告。眼前白纸黑字,他才放了心,长舒一口气,立即打电话通知兄弟单位,产品可以正常交付。
同事们都说,但凡涉及产品质量,陈思舟就经常“犯病”,一点不讲情面、不可通融。但这样的“强迫症”,航天需要,这样的陈思舟,航天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