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箭值得我们付出最好的年华”

发布时间 : 2020-01-17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十年研制、两年归零,换来一朝飞行成功。那不是一刹那的光阴,对于一群年轻的航天人来说,为一个型号许下十多年,几乎等于要付出整个青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简称“长五火箭”)研制了十年、卧薪尝胆了两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多岁,十多年间,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枚火箭。 


研制难题一眼望不到头,拼了!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直径都是5米左右的大直径、少级数,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和商业竞争力。
  长五火箭总指挥王珏说,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处在论证阶段,我国现有的运载火箭无法满足未来空间站建设需求。
  中国的大火箭研制刻不容缓,长五火箭立项后,院抽调了各单位、各专业的骨干人才,编入长五研制团队。这些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青年人才,为了长五火箭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寂寞研制。
  长五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长五火箭应用了两百余项核心关键技术,新技术比例达90%以上,远超新火箭新技术比例不得超过30%的国际惯例,研制工作量是以往火箭的近5倍。
  他说,可我们没有5倍的人员配置,国家也不可能给我们5倍的研制周期,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研制,是因为我们这支队伍很拼。


火箭发动机“心梗”,“急”了!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长五火箭的发动机燃烧的却是“冷血”——低温液氢液氧,汩汩流动的低温燃料和喷管处熊熊燃烧的烈焰,是对火箭的冰与火的考验,也是对团队成员一场青春的历练。

  有国外专家曾说,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即使中国人能设计出来,也不可能制造出来。研制生产难度可想而知。
  而能否掌握高效率、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是一个国家成为航天大国的重要标志,为此,长五研制团队立誓攻下难关。高超的难度、紧迫的进度,他们记不得自己有多少个夜晚在办公室度过、数不清放弃了多少次休假。经历了长五遥一火箭成功短暂的欢喜,2017年7月,长五遥二火箭未能按计划入轨。火箭如“心梗”一般失去了力气。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仍然奔跑”。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更多的考验,这个强者团队带着更强劲的火箭重新走近人们的视野。 


中国人的大火箭顺利腾飞,值了! 


  2019年12月27日,长五火箭遥三发射成功,中国人自行研制的大火箭再次用挽山撼海的力量征服了世界。

  这个团队成员们在成功的一刻或欢呼雀跃,或默默饮泣,他们太需要一次酣畅淋漓的释放了。十多年的艰苦卓绝,仿佛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找到情绪的宣泄口,一幕幕过往在泪水中模糊了又清晰。
  火箭抵达海南清澜港口时,团队每个在现场的人都紧盯着现场卸车,生怕有一点闪失;火箭垂直总装时,他们曾经连续高空作业十几个小时,半夜两三点,累到大家集体喊口号也要打起精神继续战斗……
  其实,参与长五火箭发射的人压力之大,很多人无法体会。因为这个团队的努力,我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传回捷报、媒体也乐于宣传“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第一”,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人忘了,航天发射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要次次成功有多么艰难。
  记者问刘秉,成功的喜悦那么短、研制的艰辛那么长,如果倒退十年,你们还会选择研制长五吗?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会,一定会!我们所有人都会!
    


长五遥三火箭发射张翰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