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航天精神 践行强国担当|潘忠文:深耕专业 终成不凡

发布时间 : 2025-03-13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1月21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宣布了2024年度航天贡献奖等评选结果,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鸣波为航天贡献奖——杰出贡献奖获奖者颁奖。

其中,火箭院3人成为2024年度航天贡献奖——杰出贡献奖获奖者,集团公司载荷环境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火箭院一部产品化副总师潘忠文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他也荣获火箭院长征功勋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潘忠文。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崇高风范。

 

潘忠文:深耕专业 终成不凡

潘忠文30年来孜孜不倦地学、心无杂念地研、诲人不倦地教,开辟了用数值仿真代替全箭模态试验新篇章,迎接挑战推动产品化工作,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他用自己全部心力不断成就着火箭载荷环境持续优化。

 

从“小潘”到学术技术带头人

2025年2月11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研制过程中,它同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基本型一样,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模态分析技术,大大降低了研制周期、节约了研制成本。在火箭院,多型火箭、型号结构重大改进不用做实物模态试验,只需通过虚实结合的模态分析就能进行首飞,就得益于潘忠文在25年前所做的一项工作。

2000年,工作刚满5年,还是研制团队中“小潘”的潘忠文遇到了他工作中前所未有的挑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提高运载能力整体加长,型号研制队伍提出不做全箭模态试验,但要确保结构设计改动具备可行性。

不做全箭模态试验,通过仿真建模模拟火箭状态,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也意味着仿真建模必须精准。仿真建模这个影响深远的重担,就落在了潘忠文肩上。

那段时间,潘忠文废寝忘食,一头扎进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学建模中。型号总师安慰潘忠文:“小潘,别总这么加班,我们还有时间。”可潘忠文总是摇摇头说:“没事儿,得尽快把问题解决了,不然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为此,潘忠文前前后后试了3种建模方式,最终提出了“梁-壳混合有限元建模”新方法,在后续的研制中解决了速率陀螺选位和振型斜率准确预测的难题。就这样,虚实结合全箭模态获取方法,开启了数值仿真代替全箭模态试验的新篇章,在后续型号研制以及空间站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潘忠文工作的30年里,就是这股不解决问题就不踏实的劲儿,推动着他在专业上不断钻研:录入上百万条高空风数据,编制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飞行载荷设计放行准则;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第一个ISO国际标准——《星箭界面环境测量要求》……如今,已经成为集团公司载荷环境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潘总”——潘忠文依然未停下在专业领域探索的脚步。

深耕领域从专精到博通

能将分离冲击降低50%以上的点阵缓冲装置,低冲击、可检可测、可重复使用的电驱分离螺母,将多个单机进行模块化优化的“玲珑”无线测控设备……近年来,一部产品化工作不断推进,产品化的一系列单机正成为型号产品研制、发射不断提质增效的得力“助手”。作为一部产品化副总师,潘忠文也一路推动、见证着一部产品化工作的变化。

随着集团公司以及院对产品化工作越来越重视,2012年,潘忠文被任命为一部产品化副总师。“刚上任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要从技术岗位转到管理岗。而真正开始助推产品化工作时,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对产品和技术有更深了解、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潘忠文说。

不同型号团队多年来研制习惯、需求、常用元器件都不尽相同,把各型号不同的需求归类统一,并形成通用的产品化产品,这些都不是易事。潘忠文认为,让产品化后的产品真正“好用、实用、管用”才是将这项工作不断推进下去的源动力。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研制“好用、实用、管用”的产品,靠得还是深耕专业。

“在研制点阵缓冲装置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与传统材料特性截然不同的负泊松比结构,其‘热缩冷胀’的独特性能给生产制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然而,只要我们能研究清楚这个结构的变形机理,设置适合的加工参数并不是难事。”潘忠文说。最终,研制团队采用3D打印的方式,解决了设计制造难题,并成功应用在火箭发射中。

在潘忠文和一部产品化队伍的努力下,产品化的火工品、阀门、贮箱、箭上综合电子产品……已成为一部科研生产加速、型号产品可靠性提升的重要抓手。

从一人好到人人强

“咱们造火箭的每天想的不就是怎么通过更安全、更舒适的方法,把更多的载荷送入太空吗?这更舒适的方法,不是靠一个专业就能实现的。”随着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才的潘忠文将眼光放到了团队建设上,他要集合多专业的力量,一起为火箭载荷创造更安全、舒适的环境。

潘忠文搭建起航天力学与环境控制创新工作室,并将载荷与力学环境、气动与热环境、低冲击火工品等专业的设计人员吸收到工作室中,通过机理研究、多专业联合发展培养人才,研究减少火箭分离动作、飞行环境对载荷影响的创新方法。

在潘忠文的带领下,工作室的设计人员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题,他们发现了为箭上设备降噪的“低频宽带降噪”方法,设计了可以将火箭飞行时头锥气动脉动压力减少一半的新构型头锥,放宽了对箭上载荷的约束条件……这些都让火箭载荷环境更舒适。

在人才培养上,潘忠文负责的航天力学与环境控制创新工作室及攻关团队已有4人获一部领航卓越贡献奖,1人成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潘忠文培养研究生6人,老带新的8人均已成为专业骨干,他们也将继续为火箭载荷环境不断优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潘忠文工作更加繁重,但他对技术孜孜不倦的钻研从未改变。带着这份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潘忠文带领着团队成员们不断攀登技术高峰,一起去成就不凡的航天事业。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