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院新开门的甲子变迁

发布时间 : 2023-12-11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建筑文化中,“门”占据了重要地位。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道障碍、一种保护、一种界线,更多的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以及一段历史的见证。

作为火箭院标志性的大门,新开门不仅见证了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又以航天发展为依托,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调整,60余年来,以坚韧与沉稳和航天事业的拼搏者们一路相伴、风雨兼程。让我们跟随文字而去,一同回首这道饱经沧桑的航天大门。

1960年初建

1958年3月10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批准了“8102”工程设计任务书,目的是要在北京南苑地区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能力的导弹基地。任务书中确定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院前身)及其试制工厂建在北京市南郊的南苑飞机修理厂(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前身)及其以东地区。

1958年8月,一分院从长辛店迁往南苑,开始在这片荒凉偏僻的土地上建设导弹基地。

一分院刚迁至南苑时的临时办公地点

在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区和中央各部门都为国防部五院的工程“开绿灯”,国防工办、北京市委、全国各省市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8102”工程在当时被誉为“天之骄子”工程。一批急需的工程项目,如火箭院办公楼、发动机装配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于1959 年相继破土动工。

据《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基本建设大事记》记载,1959 年4月3日至24日,“8102”工程的初步设计通过了多次审核,对5栋科研楼总图布置进行了较大修改,最后定在空军油库所占地,也就是今天火箭院办公楼北面一带的区域。

为了拆迁油库,空军后勤部、高级航校、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以及设计、施工等单位,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将这项“8102”工程以外的拆迁任务,列为特殊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指定专人一抓到底,边建、边迁、边拆。

拆迁完成后,这里开始抢建5栋科研楼。原规划在此建设的宿舍则改建到院外生活区。

由于科研区和生活区之间没有就近通道,给员工通勤造成很大不便。“我们那时都住在东高地,每天进院,都要绕到三营门。附近又没有公交车,都是走着去。”火箭院老院长沈辛荪回忆道。

当时,四营门并不在如今的位置上,而是设在三营门东北处,是个侧门,门口朝西而开,进门右拐,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锅炉房。平时,此门并不走人,只作为拉运锅炉房炉渣的出口,门出口处有一个藕塘。多年后,四营门才调到现在的位置。

为了方便员工出入,缩短通勤时间,火箭院决策在围墙的东面新开一个门。据《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基本建设大事记》记载,在“8102”工程工业项目明细表中,新开门初建时名称为“一分院大门”,1960年5月动工,8月竣工。

挂牌前的新开门

“相对于其它院门,这个门是新开的,大家便叫它新开门。”火箭院离退休工作部原部长岳增云介绍了半个多世纪前新开门名字的由来。

与其它几个院门相比,新开门很有特点。首先是名字不同,其它几个门,都带“营门”二字,比如三营门、四营门、六营门,唯独它没有;其次是建筑风格,新开门是个二层建筑,既是门,又是楼,门上的房间可办公。“这在整个北京市来说,都是少见的。”岳增云说道。

1992年对外挂牌

 

建成后,新开门在此后的32年间都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挂过任何牌子。直到1992年火箭院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成功发射“澳星”,新开门才迎来第一次变化。

改革开放后,火箭院积极开拓民品市场。1982年6月,火箭院决定组建北京万源工业公司。这一决定得到了航天工业部的批准,并明确指出,“北京万源工业公司”可作为火箭院第二名称,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个名称,是上级部门在1989年2月确定的。对于这个名称,我在当院党委书记时,就想过要挂出去,但由于保密原因,一直没实现。”沈辛荪说。讲到这儿,他还提到了一件趣事,就是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中宣部领导第一次来火箭院视察工作时,才知道火箭院竟然在北京,在南苑。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火箭院奋力开辟国际市场。1992年8月14日,火箭院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成功发射“澳星”。当时,中央电视台对该次发射进行了实况转播,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事后,中央电视台要对火箭院进行采访报道。

1992年9月8日,在院长办公会上,沈辛荪决策在新开门挂牌,以更好地展示火箭院的形象。对于军工单位能否对外挂牌,有人提出质疑,沈辛荪掷地有声:“有什么责任,我来担!”

当制作门牌的任务下达到火箭院办公室,时任火箭院办公室副主任潘昭汉立即找到院务部木工组做了两个大木牌,然后请《航天长征》的美术编辑张文清分别在木牌上写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万源工业公司”。

“1992年9月10日,潘昭汉副主任带着我和维修队的工人师傅在新开门挂牌。”岳增云回忆道。

在确定好挂牌的具体位置后,工人师傅在升降车的帮助下把牌子稳稳当当地挂了上去。写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木牌挂在了右侧门柱上,写有“北京万源工业公司”的木牌挂在了左侧门柱上。来来往往的员工看见门口多了两块牌子,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称赞着:“真是改革开放了,我们也‘开放’了!”

挂牌后的新开门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新开门才撤下木牌,立起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1 个红色镂空大字,开始迎接火箭院进入新世纪的新征程。

 

21世纪后的两次大整修

自千禧年至今,火箭院新开门已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整治。

21世纪10年代的新开门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火箭院对新开门外迎宾大道两侧的法国梧桐树和松树进行了移植。没有了树枝掩映,新开门露出全部“真容”。据当时的采访报道,为打造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相匹配的环境,新开门和六营门环境整治工程被列入2019年十件实事。除了树木移植外,新开门周边还进行了停车区规整、人行道铺装局部调整、灯光照明系统、绿地浇灌系统、绿化提升等方面的整治。在尊重历史文化与场地记忆的基础上,不仅营造出了科学生态的景观效果,又体现了新开门简洁、磅礴的气质。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火箭院完成了科研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其中,在不改变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对新开门进行了维修加固和内部装修改造:一方面进行抗震加固,增强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消除电气线路老化、墙皮脱落等隐患。

在新开门广场两侧,放置了两块巨石,上面刻有“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红色大字,尽展火箭院的责任和使命。

如今的新开门

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DNA”,承载了历史和记忆。新开门又何尝不是?岁月为证,奋斗不止,无论如何变化,新开门始终默默守护航天这片热土,饱览艰辛,见证辉煌,任凭风吹雨打,它岿然耸立,恰似中国航天人,初心如磐。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