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1厂员工眼中,试飞楼是厂里的地标性建筑。虽然只是一座三层小楼,和诸多后来崛起的厂房和大楼相比,它“偏安一隅”,并不起眼,但它曾经名声鼎沸,蕴藏不凡,在许多的老一辈航空人、航天人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这里艰难起步、自力更生,创造了许多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航空航天事业传奇。
如今,试飞楼被改建为211厂厂史馆。一座百年老厂的风雨沧桑,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精神传承相伴而行,所记录的成长、跨越与辉煌,都在这里尘封。
源起航空
试飞楼,顾名思义,是飞机试飞时指挥、观察的要地,也由此诠释了211厂是由飞机修造厂起家的历史源头。在《211厂大事记1951-1987》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211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宣统年间。早在1910年8月,清朝政府就拨款在北京南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飞机修造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该厂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统治,直到1948年底才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同年11月,该厂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航空处南苑修理厂。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通过天安门上空的17架飞机中有11架飞机是在南苑修理厂修好、喷刷一新的。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先后三次到厂视察。据当时的厂长张开帙回忆:“当时厂里的全部同志都被邀请到天安门的金水桥前,观看开国大典阅兵仪式”。
几经变革,1951年5月,飞机修理厂定名为国营211厂。1953年12月,中央决定将国营211厂改扩建为年修7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现代化大型飞机修理厂。改扩建工程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苏联援助我国的141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这次改扩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其中就包含了试飞楼。
曾经的试飞楼
试飞楼,是试飞车间的办公场所,楼南建有一条飞机跑道,也就是火箭院现在的“神箭南路”。试飞楼的顶楼是宽阔的平台,可以想象,当时的飞行员或指挥官站在顶楼瞭望、观察飞机的飒爽英姿,既带着职业的威严庄重,也显示着对航空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在该厂老一辈航天人中,很多人都曾从事过飞机修理和试飞工作。今年已85岁高龄的韩培鑫就是其中一位。她曾是试飞车间的员工,虽年深日久,却依然对那段岁月留有印象:“我们车间人不算多,各有各的职责,比如信号员、保伞员。我是保伞员,负责保管试飞员的降落伞,比如晾晒、整理、包装、发送等。”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退休人员刘振财曾是国营211厂总装车间的飞机修理员,和试飞车间打过不少交道。“总装车间对飞机总检查合格后,用牵引车把飞机拉到南边跑道交试飞楼,由他们和空军办交接,从厂区将飞机牵引到南苑机场,由地勤人员检查、加油,做起飞前的全面工作。”
缘定航天
1957年,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方将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仿制。以苏联援助的“P-2”导弹为原型,仿制出中国的第一枚导弹,争取在1959年10月国庆节期间试射,向建国十周年献礼。
1956年12月29日,任新民(前排右二)在苏联援助的导弹实物交接协议上签字。
在《211厂大事记1951-1987》中这样记载,1958年6月,国营211厂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作为导弹试制总装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工程。同月,选派36 名仿制“1059”的技术人员,到长辛店五院教导大队学习“P-2”导弹技术,同时开展了一部分“1059”的工艺准备和生产准备工作。
1958年8月,苏联提供的导弹图纸陆续抵达,一分院将分解的“P-2”型苏制导弹调给国营211厂,作为仿制样弹。10月,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政委刘有光等领导下达的任务分配表中确定,国营211厂负责弹体制造。
1959年2月,为加强一分院的导弹仿制和研制工作能力,国防部五院党委决定,将国营211厂划归一分院建制,主要承担各类导弹总装、试制和小批生产任务。
由此,与中国航空最早结缘的国营211厂,完成了飞机修理、飞机制造的历史使命,向导弹试制、航天制造转型。而试飞楼,也不再作为飞机试飞用途。
当时的南苑,除了国营211厂厂区、生活区及附近的几个小农村,其他地方不是沼泽、农田,就是小河、小树林,一片荒凉。用于导弹研制的办公楼、宿舍楼亟待大规模建设。
据《一部部史》记载:“当时国营211厂尽很大努力,为一分院腾出试飞楼、两座旧机库和北洋军阀时期留下的西大院平房,作为一分院机关及所有科研单位的办公场所。”而作为一分院科研人员办公的临时落脚点,试飞楼主要由第一设计部及强度研究室(今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的部分人员使用。
当时全院上下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赶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荣。
仿制“1059”的主要工作地
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的高度结合,仿制“1059”导弹绝非易事。部分科研人员就是在试飞楼里,讨论“1059”导弹仿制计划,消化、翻译技术资料和图纸,学习导弹技术,度过了一段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岁月。
“拿到苏联的图纸资料后,第一件事是描图,主力是第一设计部,由于人手不够,我们几个人就去增援了。有时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苏联专家,他们也在试飞楼办公。”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原所长陈奇妙回忆说,描图就是把描图纸盖在原图上,用鸭嘴笔蘸着墨汁一点点描,把全套原图描出来,然后晒图,交给工厂生产。为了赶进度,十来个描图小组,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在试飞楼里忙了一个来月才完成。最紧张的时候,由于睡眠不足,有的人描着描着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虽是当时最好的办公场所,试飞楼的条件在今天看来, 却是简陋得有点不可思议。第一设计部原四室技术员陆寿茂那时候常来试飞楼办公,对当时的办公条件印象非常深刻:“一张桌子挤好几个人,桌椅板凳还是不统一的,有高有矮,有大有小,小桌子和大桌子拼一起时,桌子腿下得支砖头。有一次,我们把图纸铺在桌子上看,因为人多,一下把桌子挤歪了。我低头一看,原来是桌子腿从砖头上掉下去了。”
除了开展工作,陆寿茂还在试飞楼里听过苏联专家讲课。“不是那种基础课,而是集体答疑似的讲课。就是部领导事先把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搜集上来,然后告诉苏联专家,让他们有针对性地给我们讲解。”
在试飞楼里,第一设计部原二室技术员耿丽侠还教过指导员学看图纸。“那时有个说法,就是政治干部如果不懂技术,就无法深入技术人员中做思想工作。苗逢辰当时是我们室的指导员,室里派我教他看图纸,教了有半年多的时间。”
除了当办公楼,试飞楼还是部分科研人员的宿舍。陈奇妙回忆:“当时我们五六个人住一间屋,挤得满满当当的。一二层住男同志,三层住女同志。”大约一年多以后,随着人员的增加,试飞楼已经住不下,他们就搬到了厂区西边的小平房内。
那个时候,由于工作要求,试飞楼出入管理也非常严格。“楼外有哨兵站岗,每次都要查证,进门查,出门也查。有一次,有位女同志出入多次,估计是被查晕了,竟然误拿出一盒擦脸油让哨兵看,逗得哨兵直笑。”陈奇妙笑着回忆道。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由于后来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苏联中断援助,给“1059”仿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但这却倒逼了中国自己研制“两弹”的历史性转折。广大的科研人员于挫折中奋起,自力更生,在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迈出了我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用做图书馆及民品公司办公场所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8102”工程(一分院工程)的全面破土动工,一批办公楼、厂房和宿舍楼拔地而起,科研人员陆续搬离试飞楼。在见证中国导弹事业起飞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飞楼的功能与“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211厂这个以航天产品零件生产和总装为主的工厂里,作为一线加工的厂房是建筑的主要部门,作为保障工作的办公楼则处于次要位置,但职工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图书和资料查询,所以图书馆是必须的一部分,如此重要的保障任务就落在试飞楼。
1983年,211厂图书馆搬迁至试飞楼,并逐渐建设成为当时火箭院最大的图书馆,楼中藏书约有20万册,内容涉及航天、军事、管理等诸多专业。
1998年9月,由于机构改革的需要,图书馆被撤销,馆藏图书或发放至各单位,或移交给火箭院图书馆。
图书馆不在,但试飞楼依然在。从此,试飞楼迎接的不再是前来借阅图书的职工,而是民品子公司的办公人员。
在此前后,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牌”大轿车、自主设计研发的世界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瓦楞纸生产线、国内第一条冰箱侧板生产线、国内第一台大型真空钎焊炉……试飞楼见证了火箭院及211厂民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试飞楼的二三层依然驻扎着一家产业子公司——北京航天卓越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最初的白手起家,通过独辟蹊径的奋发开拓,该公司成立7年来,已经抢占一方市场,并赢得良好口碑。
曾经见证科研人员不屈不挠奋斗史的试飞楼,再次见证了民品人的自立自强。
如今的厂史馆
2020年,在211厂成立110周年之际,试飞楼又迎来了新的使命,被改建成为厂史馆。这座百年老厂辉煌壮阔的历史, 是我国航天工业的缩影, 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跨越,都在这里铭记。这座经历数十载风雨洗礼的小楼,也再次焕发生机。
厂史馆在试飞楼的一楼,总面积约580平方米。以“实力之窗、智能之窗、文化之窗、传承之窗”为建设定位,厂史馆从调研策划到基本建设完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是211厂发展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接续奋斗的缩影。如今,厂史馆已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精神教育基地、传播航天精神和文化的窗口。
走进厂史馆,跟随着该厂信息档案中心主任景春霞的引导,沿着脚下的时间轴,我们看到了211厂从航空到航天的华丽转身,更看到了航天事业的甲子辉煌与变迁。
展厅内,一幅名为《铸箭》的铜版浮雕,生动再现了一枚火箭从一个个零部件到部段,到总装测试再到发射的全流程;位于天顶的作品《探索》,回顾了211厂百年追寻、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探索之路,再现了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蜕变,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不断进取、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镇馆之宝——我国第一台火箭氢氧发动机位于史馆中厅,通过中国火箭生产制造的飞跃发展,彰显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从液体到固体、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六大跨越……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记载,通过211厂这座百年老厂的独特发展历程,让我们重温了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屡创佳绩的伟大征程。
冉冉时光转,迢迢天路征。曾经的试飞楼,今日的厂史馆,如同一座触手可及的“时光刻录机”,将航空航天事业的峥嵘岁月鲜活刻录,留给后人听。
|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