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定址南苑,中国航天事业从这里发祥

发布时间 : 2024-03-18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火箭院前身)在位于北京车道沟的466医院成立。12月3日,一分院迁至长辛店附近的中联部马列学院二分院,1958年8月,又从马列学院二分院搬到南苑。火箭院以南苑为大本营,开始了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整的导弹武器、运载火箭研制基地的建设。

从此,中国航天事业从这里发祥。南苑这片热土,见证了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更续写着航天事业的辉煌。

 

来之不易的初建

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由于国民经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导弹事业起步十分艰难。

1955年,钱学森摆脱西方阻挠,回到祖国,而后建议将航天作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优先发展的方向。党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做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年4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任命聂荣臻为主任,统管我国航空与导弹工业的发展。5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上,讨论了聂荣臻代表航委提出的 《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责成航委负责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8月6日,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成立,钟夫翔任局长。10月8日,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在《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中,聂荣臻之女聂力这样回忆道:“父亲让下属尽快去找总后勤部、空军、北京军区的领导人商量,为导弹研究院寻找院址……经过协商,位于北京西郊黄带子坟一带的解放军124疗养院、北京军区106疗养院、北京空军466医院,可以拨出全部或部分营房来……黄带子坟一带尽管很荒凉,但毕竟有了这么一块地盘,可以供人开拓了。”

万事开头难。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由于没有一个老机构做基础,完全是平地起家,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1957年9月,聂荣臻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方进行了35天的谈判。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著名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援助。

为适应新的形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11月16日,国防部五院一、二分院成立。其中,一分院由国防部五院的5个研究室和机关的大部分人员组成,钱学森兼任院长,谷景生(国防部五院副政治委员)兼任政治委员。

 

迁址长辛店

一分院成立不久,立即投入到仿制导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随着苏联提供的导弹的到达、相关技术资料以及人员的增多,位于466医院的驻地已经不敷使用,需要另寻新址。“当时,政委谷景生带着人寻到长辛店,发现马列学院二分院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合适,里面的设施很齐全。”对火箭院院史颇有研究的火箭院离退休工作部原部长岳增云介绍道。

经聂荣臻与中联部协商,这块地很快就被划拨给了国防部五院。1957年12月3日,一分院迁到了马列学院二分院。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史(1957-1987)上册》(简称院史上册)描述,马列学院二分院有7栋校舍(3栋办公楼、4栋宿舍楼)、3个食堂,还有面包房、豆腐房、小卖部、幼儿园、医院等设施。从国防部五院分来的各类人员175人,加上马列学院二分院的120人和新来的大中专生108人,到1957年底,整个一分院已有403人……随着导弹仿制生产和基地建设等工作的开展,人员不断增加,组织机构也不断充实和健全。

 

定址北京南苑

迁至马列学院二分院之后,环境和条件较之以前,的确有了改善,但要在此建立起一个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配套和设施完善的导弹研制基地,困难还是非常大的。而随着型号仿制生产任务的全面开展,又急需建设一个导弹试制总装厂。“要建一个新厂,涉及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不如选现成的。对于把工厂选在哪儿,最初有三种意见,分别是沈阳、西安、北京。经过四处勘察与综合考虑,中央领导和老一辈航天人权衡利弊,最终为航天事业选择了地处北京南苑的国营211厂。”岳增云侃侃而谈。

而在上世纪50年代,国营211厂所在的北京南苑,历经战乱,已经荒芜不堪。虽然荒凉,但这块土地就像是专门为一分院“量身定做”一样。地势开阔,可以大兴土木;毗邻机场,利于交通出行;职工医院,可以为员工的健康保驾护航。

火箭院迅速将情况整理成报告,上报中央。1958年3月,中央批准了“8102”工程。这一工程是指在北京南郊建设中国第一个具有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能力的弹道式导弹基地。此工程确定了一分院及其试制工厂建在国营211厂及其以东地区。

同年8月,一分院整体搬到南苑,与后来划入一分院的国营211厂“会师”。工程还没有动工,科研人员只能挤在试飞楼、旧机库和小平房内办公、住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分院投入到了紧张的建院和导弹仿制准备工作中。“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南苑就好似延安对于走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意义,既是理想的根据地,又是胜利的出发点。”岳增云感慨万千。

 

“8102”工程破土动工 全国援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1959年,在完成前期筹建等准备工作后,“8102工程”的一批急需工程项目,如办公楼、发动机装配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相继破土动工。这一年,是边准备、边施工的一年。

为加强对国防部五院基建工程的领导,中央还专门批准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基本建设工程修建委员会,罗瑞卿任主任委员,决策重大问题。

1960年,一分院人员猛增,食宿问题很大,人们住在帐篷里,有的甚至挤住在楼道内。这一年,“8102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始上马大干。全国各地区和中央各部门开“绿灯”,军队抽调步兵、工兵、汽车兵、铁道兵等前来援助,“包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第60军第180师整个师。”岳增云讲道,后由于国家战略安全所需,180师提前归建。据《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基本建设大事记(1957-1987)》记载,1962年7月15日,180师全部返回南京军区。该师1960年4月来国防部五院担任施工任务,历时两年两个月,为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除此以外,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军队干部和大中专生,也纷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中。工地上,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

生活区的建设稍晚于科研区。因为在“8102”工程初步设计中,并没有包括民用项目,这是由于建院初期,人员没有定编,很难规划民用建筑设施。直到1960年底才开始编报民用建筑设计任务书。

生活区建设也是一边规划、一边准备、一边施工。最早曾准备选在国营211厂东高地生活区的东北方向,后来出于工作性质原因,改到了科研区东大门以东地区,以纵横两条道路为界,划分成4个生活小区。由于生活区北侧有个万源庄,便定名为万源路生活区。

在生活区建设的准备工作中,购地、移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尤其移民工作更为棘手。

在院史上册中,有这样一段介绍:万源路生活区规划购地范围涉及丰台区南苑公社南苑大队和大兴县红星公社旧宫大队。购地移民工作政策性很强,先后购地59公顷,迁坟96个,移民170户 (社员62户,租房居民 108 户),500 多人。在红星公社购地中需要迁移 4个村庄,即吴梁庄、小积善、万源庄和北侯庄,拆迁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一分院是部队建制,既要遵守政府法令法规,还要认真处理好军民关系。为此,专门成立了办公室,耐心细致做工作,前后持续近3年时间。

无论过程如何艰难,前进的步伐总是滚滚向前。截至1964年底,“8102”工程基本完成,总建筑面积超过48万平方米。国营211厂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设备的补充更新,成为具有一定能力的试制工厂,科研区基本配套,生活区住宅及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

如今,经过60余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火箭院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科研人员早已不必挤在简陋的厂房、宿舍里工作与生活,但老一辈航天人在千疮百孔的旧厂房、帐篷中开创的辉煌航天成就和博大的航天精神,必将激励后辈砥砺前行,为航天事业铸就更加绚烂的辉煌!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