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院用18个月干成了美国至少要30个月才能干成的事
发布时间 : 2016-05-10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1988 年 11月1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在洛杉矶正式鉴订了用“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两颗休斯公司制造、澳大利亚澳塞特公司经营的卫星合同。然而,合同的条件是近乎苛刻的:火箭必须在1990 年 6月30日前进行一次试验性发射,如试飞失败或无正当理由推迟,合同失效,并须支付100万美元的高额罚款。
对外发射服务,是当时改革、开放方针和发展市场经济战略在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和必然结果,是中国航天顶住美、欧排挤,战胜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遏制政策的重大胜利。发射外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合作和履行经济合同,更重要的是把我国航天高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把世界上最富有、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制造的卫星送上太空,表明了中国跻身于世界少数高技术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
对于合同条件苛刻,时间紧,难度大,高风险,经过40 年锻炼与考验的航天人的态度是:一是不怕它,二是正视它。在18个月的时间内,要拿出一枚大型火箭,而且还必须做到首发成功,这在中外航天史上是罕见的。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是这样一张令人无法想象的时间调度表:要在100天里解决大型火箭结构动力学耦合分析、捆绑联接、助推器分离等 20 项技术难题;要在3个月中完成全部24套 44万张设计图纸;要在400天里完成8000多项生产设计任务,重新设计生产出5000多套特殊工装,要生产出几十个部件十几万个零件;然后,要在180天里做完火箭仿真、分系统和综合匹配试验及助推器捆绑分离、舱箭振动等多项大型地面试验。而按照常规,光完成这些内容,需要48至60个月的时间。就是在物资和技术件非常优厚的美国,至少也要30个月时间,何况中国还是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面临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大型火箭的设计者们,靠着他们高超的技术和智慧,靠他们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和毅力,参加了攻坚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奋战在计算机房,自编出上万条程序,利用容量有限的微机,进行着大规模的数字计算。演算出的稿纸堆满了整个机房,而人却消瘦了许多。当时为了验证一组参数选择的是否正确,有的设计者累得晕眩在椅子上,只有那求出解的47 阶微分方程,在为攀登者们闪着异常的光彩。
在生产线上,工人们为了按时拿出发射外星的合格产品,他们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在箭体上有一个阀门,精度要求极高,用现有设备加工很难达到要求,成了影响火箭按时出厂的“拦路虎”。工人们十分焦急,吃不下饭,睡好觉。有位刚刚做完膀胱癌手术正在休养的老师傅听到这一消息,便拖着虚弱的身体来车间参战,熟练地加工着零件。车间领导决定“强行”让他休息,但他死也不肯离开机床。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要顶得上,如果让我干完这个难活,反而会把我憋坏的。”这朴实无华的话语,映照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耿耿情怀。
奇迹,就是这样在工人们的手下一个个地出现了。原计划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的卫星整流罩壳体加工,工人们用40天就完成了;需要用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振动试验箭整流罩总装任务,只用了18天就干完了。
正是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发挥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才创造出了如此神速的奇迹来:昔日仅仅是一张“长征二号E”火箭的设想蓝图,而今已是银光闪闪的大型运载火箭;昔日碎石遍地的山凹,而今耸立起 97 米高的巨大发射塔架,“长征二号E”比中美合同要求提前了一天,骄傲地挺立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场上,并于1990 年 7月16日首飞一举成功。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