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救援》中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是钱学森

发布时间 : 2017-10-30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喷气推进实验室

  看过电影《火星救援》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电影中曾提到的一个著名实验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旗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箭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但您可能没想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首任院长钱学森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

△钱学森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火箭俱乐部”。
  1937年,年仅25岁的钱学森加入了“火箭俱乐部”,并成为了第5个“铁杆”,前4个“铁杆”分别是马林纳、史密斯、帕森、福尔曼。在俱乐部里,钱学森是“专职”数学家和理论家。
  在当时的人看来,火箭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从来没有人做出来过,也没有人知道究竟能不能做出来。而且,很少有人认为火箭研制是一个值得投入力量的科学领域。
  “火箭俱乐部”的几个年轻人从在宿舍里鼓捣炸药开始,在导师冯•卡门的鼓励下,不断地推进自己的实验。
  由于设备简陋,各种小爆炸、小事故不断,他们甚至因为爆炸事故被学校“赶”了出去。但这些年轻人,不顾危险,特别拼,为此,一度被称为“敢死队”和“自杀俱乐部”。

△“火箭俱乐部”部分成员

  1938年5月,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研制的火箭发动机转了整整一分钟,这不仅引起加州理工大学师生的围观,而且被美联社记者报道,成为举国皆知的重大新闻。之后,美国军方也注意到火箭研究小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年底,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邀请冯•卡门和学校领导米立肯前往华盛顿,参加国家科学院下属空军研究委员会会议,加州理工大学从5个研究计划中选了一项,即“重型轰炸机火箭助推起飞装置”科研项目。这个项目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校内唯一从事火箭研究的“敢死队”。
  1939年1月,火箭研究小组得到了国家科学院拨给的1000美元经费,用以开发固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以及研制耐高温的火箭发动机。半年后,他们又得到了一笔金额为10000美元的资助,任务是在一年内建成一个发动机试验站,并采购材料,继续研究发动机推进剂。冯•卡门认为,能得到官方交给的科研项目,证明了国家对火箭研究小组的认可,因此,应该给这个“草根组织”正名了。
  鉴于“火箭”与“敢死”“自杀”联系太密切,而且在公众中名声不好,所以,冯•卡门决定把火箭研究小组改名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自己担任主任(从1939年至1944年,冯•卡门一直担任主任)。这就是电影《火星救援》中“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由来。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