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十一火箭海上发射再展雄风 一箭九星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 : 2020-09-15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33秒,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简称“长十一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十一火箭第10次发射、第2次海上发射,也是山东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启动以来第一次海上发射。长十一火箭已经连续取得8次陆地发射和2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创造了十全十美的佳绩,展现了以“快响利箭”著称的长十一火箭高可靠性和灵活多样的发射能力。
    长十一火箭副总指挥、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副总裁金鑫介绍,本次任务有4个“首次”。

 

首次应用性发射任务

 


△长十一火箭矗立在塔架上

 
    2019年6月5日,长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技术试验圆满成功,突破并验证了海上发射的关键技术。此次长十一火箭海遥二发射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应用发射,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由吉林长光卫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该组卫星将与在轨的“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林业、农业、草原、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长十一火箭不仅一次性将9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一个轨道面的部署,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长十一火箭吊装


    金鑫说:“我们这次任务,进一步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并将完善固化下来,形成发射流程规范,为未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高频次奠定基础。”


首次采用有动力的驳船作为发射平台

 


△“德渤3号”驳船停靠在港口


 

    长十一海遥一发射时,使用的是无动力驳船作为发射平台,需要被拖曳至发射点。而本次发射任务,火箭搭乘通用性更好、有动力的“德渤3号”驳船,“德渤3号”自身带有动力,行驶速度更快,可自主运抵发射海域实施发射,发射效率更高。金鑫说,类似吨位和船型在国内有多艘,可根据发射计划灵活选用,这样就不会受某艘具体船只档期的限制。

 


△工作人员在调试


    相较于海遥一使用的驳船,“德渤3号”动力船结构更加细长,在海面上受浪涌影响,船上振动环境条件更加恶劣。长十一火箭总体设计师张飞霆介绍,型号队伍开展了大量试验和深入细致的仿真分析工作,认为火箭设计可靠,完全能够适应海上环境变化。


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

 


△长十一火箭在新厂房总装

 
    长十一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任务中,由于海阳港没有火箭专用的总装测试厂房,只能是火箭与卫星在北京总装厂房对接好之后,整体采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方式,运输到海阳港码头。

 


△海阳港新厂房


    本次任务中,海阳火箭总装技术厂房投入使用。长十一海遥二火箭在北京仅完成部段级装配后,由公路运输抵达海阳港,在新厂房里进行箭体对接、测试、装填和星箭对接等工作,然后,快速转运上船。彻底打破了以往火箭生产与发射场分离格局,减少分解和总装次数,以及长距离铁路运输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大幅缩短链条,提高发射效率和效益。


首次实施太阳同步轨道的海上发射

 


△工作人员在检测


    此前,长十一火箭虽然在陆基发射场执行过多次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但在海上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尚属首次。此次发射,长十一火箭要将9颗重约42千克的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对其运载能力要求更高。

 

 

△整流罩吊装


    为满足任务要求,型号队伍在箭体结构减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长十一火箭主任设计师刘佳佳介绍,若按照常规的设计思路,卫星支架采用铝合金蒙皮桁条结构,重量将达到120千克左右。为了解决运载能力的问题,型号队伍改用复合材料卫星支架,在满足刚度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成功为火箭减重50千克。此外,为了适应轨道变化,箭上天线位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灵活适应了测量系统的需求。
    金鑫说,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射向固定,海上发射选择的发射海域和发射点一旦得到验证,后续就可以相对固定。而且在陆地发射残骸落区选择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海上发射的优势就更明显,海上发射的轨道适应性更强。

 

 


△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基地


    固体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火箭院正积极参与山东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推进火箭生产发射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固体运载火箭生产能力。后续将按照年产20发的要求建设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基地,计划于今年年底前交付。

【打印】 【关闭】